首页 » 影评  »  被封杀监禁也没能阻止创作,这位伊朗导演的“反主旋律我和我的祖国”真够扎心_生活

被封杀监禁也没能阻止创作,这位伊朗导演的“反主旋律我和我的祖国”真够扎心_生活加载中

2020-11-16 11:54


从年初等到年末,今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熊奖得主、来自伊朗的《无邪终于上线了。

比起奖项光环,关于这部电影的周边新闻更能引发许多好奇。首先是拿到金熊奖的争议。在柏林电影节展映过后,无邪》的场刊评分(媒体的打分)只有2.6,在影迷中间口碑也一般,最后获得金熊奖堪称“爆冷”,很多观众都不太接受。

然后是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本身的传奇。这次他被伊朗政府下了出国禁令,没办法到柏林领奖,只能手机连线参加记者会。颁奖结束后,他被判处了一年监禁。

而穆罕默德·拉索罗夫已经不是第一次被伊朗政府警告了,原因很简单——拍的电影都太敏感。《手稿不会燃烧》讲了政府暗杀作家和记者,《谎言》又把镜头对准一个冤案,主角因为替工人争取权益而遭遇生存困境。

伊朗政府禁了他的电影,也下了禁拍令,但仍然没能阻止他拍摄这部《无邪。这部电影究竟有多辛辣?确实让人好奇。

说起来,《无邪》的表达形式,正是现在我们国产主旋律电影中最流行的那类——多个独立故事组成短片合集,用普通人的生活折射整个国家的大环境。

但在内容上,它是“反主旋律”的。这也是一部“我和我的祖国”,然而充满了批判。

导演把视角放在了“死刑”这个特殊事件上。用四个执行死刑的公职人员的故事,来表达伊朗本国人民对死刑泛滥的看法。其中不乏很多直接追问:死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把杀人规定进服兵役的义务,以及政治观念不合就判处死刑,这些都合理吗?

选这么敏感的题材,难怪导演要被限制出境.....

看完全片,也不难理解它在柏林引发的争议。这部电影话题性大过技法,从电影角度而言,拍得确实比较常规,就是生活流的慢节奏文艺片,最大的看点还是题材够敏感。

不过耐心看完这部150分钟的电影,还是能颠覆一些固有认知。比起过去很多“苦大仇深”的伊朗电影,导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伊朗。从城市到乡村,不同阶层的伊朗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朴实生活。在女性被极度压抑的国情下,还是出现了能上大学、当老师的高知女性。

四个故事的男主角——一个死刑执行者、两个在役士兵、一个退伍老兵,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都逃不脱“被迫地合法杀人”这个阴影。为了能正常生活下去,所有人只能当这件事是“房间里的大象”,避而不谈。

四个故事里,最震撼的是开篇的《无邪》,这支短片也起到了点题作用。

这个故事真的非常生活化。影片开始,胡子花白的男主角满脸疲惫地开车,回家洗澡换衣服。然后再度出门,去学校接当老师的妻子。

他的老婆就是典型话痨,从上车开始就说个不停。到银行取完钱,被柜员惹得不爽,返回车上后又开始叨叨。

然后男主一提醒,她发现取完钱忘了交贷款。

这对夫妻俩就开始吵了起来,老婆说多大点事,男主说你为什么总是这样办一件事忘一件事,你知道来一次停车多烦人吗?......

接着两个人又接上了上小学的女儿,去完超市,提着大包小包去看望男主的妈妈。男主角很细心,对老母亲的情况了如指掌,一一询问。

妻子催着女儿赶紧写作业,女儿又开始逆反,最后只好用写完作业可以吃披萨来哄骗小孩。

一家人给老母亲做好饭打扫好卫生,又出去吃了披萨,满意地回了家。夫妻俩完全忘了刚才吵过架,互相给对方投喂奶酪。回到家,丈夫还给妻子染头发。

疲惫而幸福的琐碎日常,是很多人真实的家庭生活写照了。

这一家人的平淡幸福背后,却与深不见底的黑暗紧密联系在一起。

天未亮,男主角开车出门,到了自己工作的小房间。他听着指示,按下按钮。

绞刑架的脚凳瞬间落下,一排人被吊起,双脚颤抖,甚至还有生理反应漏下的尿液。

一个过着如此普通的生活,对家人也十分细心的老好人,竟然干着这样一份需要每天面对死亡的职业,前后反差十分强烈。

此刻再回想他与家人的相处,还能感受到一丝寒意。他的妻子更关心老公单位发的配粮如何,完全不过问他从事这样一份“特殊职业”的心情。

从头至尾,男主也疲惫而压抑,除了在车上和妻子吵了两句,完全看不出他的情绪。

为了生活下去,他们都选择了以麻木的态度面对“死亡”这件事。

在以第一个故事交代了伊朗死刑的残酷和常态化之后,接下来的三支短片再也没有直接拍死刑的场面。剩下的故事,讨论的主要是这种绞刑究竟哪里不合理,以及执行者的抵触。导演用三个转折,来表现他们的“无奈”与“抗争”。

短片《生日》中,男主正在服兵役,他请假回家,想要给女友过生日,顺便求婚。

但女友和家人,正在帮村里一个备受尊敬的老师准备丧礼。老师和女主家里关系很不错,从女主的言谈间也能感受到她对这位老师的崇拜。在村里人看来,老师的为人值得尊敬,而因为发表了不同的政治意见就被处决,令人唏嘘。

而男友只关心一件事,女友是不是背着他与老师发生了什么?

年轻人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男主为自己的失礼道歉,决定参加完丧礼后再给女朋友庆祝生日。

而当他看到遗照时,瞬间陷入到前所未有的痛苦中。这位让女友和村里人都崇拜的老师,竟然就是被自己处决掉的人。

作为士兵,他服从命令去执行绞刑,这样就能获得三天假期回家给女友过生日。但万万没想到,杀死的人竟然会与自己的女朋友有关。

为了让男友能在村里生活下去,女友选择一起隐瞒这个秘密。

故事戛然而止,但显而易见,他们的下半生都要带着负罪感生活下去。风景如画的乡村,一对青年男女甜蜜恋爱的画面,可能再也不会出现。

有人服从命令,也有人选择忠于自己。另一个单元《她说,你能办到》的男主角,是一个新兵。在故事中,他是第一次接到担任行刑官的任务,紧张到整夜睡不着觉。

这个故事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士兵没有选择拒绝去执行死刑,因为一旦不服从命令,轻则兵役延长,重则拿不到身份证、护照,没有办法买保险,生存全都成问题。

士兵们分成了怀疑派和认命派。有的人会思考,自己杀的人到底犯了什么罪?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当杀人工具,以后会不会良心不安?

而有的人深知自己无钱无势,无法靠托关系或者行贿逃脱这项工作,只能不停给自己洗脑“我杀的人都是罪有应得”。

在这个有能力就离开,没能力就只能听话的环境里,男主显得有点懦弱。他既对杀人感到恐惧,又找不到有效的逃避途径,只能不停给女友打电话找安慰。

上刑场前,直接躲到洗手间里崩溃大哭。

也就是这一刻,他决定破罐子破摔,用枪威胁监狱的工作人员给他开门,然后逃命似的跑了出去。

监狱外面是等待他的女友,两个人开着车唱着歌,离开了这个地狱一般的地方。

这支短片的结局,也是四个故事里最充满希望的。男主扔了制服和枪,和女友一起奔向新的生活,看起来终于获得了救赎。

抗争的结果到底是什么?第四个短片《吻我》又给出了另一种结局。

故事开始时,一对生活在偏远乡村的中年夫妻,正在去接一个上大学的女孩。丈夫是一个中年大叔,他是女孩爸爸的好友。女孩听了爸爸的建议,过来体验生活。

中年大叔平时以养蜜蜂为生,同时也是山里的赤脚医生,十里八乡的都来找他看病。

上医学院的女孩把一切看在眼里,她问大叔,既然也在名牌学校学习过医学专业,难道就甘于一直生活在山沟里?

大叔只是淡淡说一句:“这样生活,我很平静。”

大叔也对女孩很关注,带着她参观自己养的蜜蜂,一起上山打狐狸,捡柴做饭吃饭跳舞,过着快乐的田园生活。伊朗乡间的风景十分赏心悦目。

而某天,女孩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了。她得知,这位大叔,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20年前,正在服兵役的大叔为了不杀人,逃到了乡下。他怕会被抓回去接受制裁,就让妻子带着女儿跑路,自己隐姓埋名在山里生活。20年来,女孩一直叫的爸爸,其实是自己的舅舅。

人到中年得了重病,大叔想在临死前和女儿说清楚真相。

但在女儿看来,这个生父为了不杀一个人,却“杀了”另外两个人——自己和母亲。

大叔牺牲了自己的人生和家庭,去换取内心的宁静。他拔出枪对着警卫,然后逃跑,接着隐藏身份艰难度日,重病临死前才能向家人坦白和忏悔。这会不会是上一个故事里那个士兵的结局呢?看似幸福的逃跑,后续可能仍然是悲剧。

麻木的习惯、事后惊醒、勇敢抗争、用人生作为代价换取内心的安宁,这就是四个普通伊朗人面对死刑的抉择。

用这部电影来讨论“要不要废除死刑”,显然不是完全合适。影片其实讲得比较片面,除了在《生日》单元中提到“政治意见不合也要被处决”之外,其他死刑犯究竟是什么人也没有提及。观众只能从伊朗的宗教集权国情中,脑补一二。

但尽管如此,片中表现的这种完全不透明的死刑模式,还是能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杀人者对被执行的人究竟犯什么罪一无所知,只是被当作执行任务的冰冷机器;配合行刑甚至能成换来配粮和假期等奖赏,完全是一种交易式激励。而这种“交易”,又不是“个人自由意志”能主导和决定的。

从第一单元《无邪》里看,伊朗执行绞刑的频率相当高,男主需要经常上夜班去按这个按钮,几乎每天都有成批的人被处死。

《生日》单元更直接点明了这种死刑的“私刑”性质:因为发表了和官方不一样的言论就被处决,这既无程序合法,也剥夺了人的基本自由。

杀人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强制义务,死刑成为某些官僚用来排除异己、强化统治的工具。导演要控诉的,就是这种毫无法律公平可言的黑暗。平淡无邪的日常,与这些暗流汹涌的邪恶形成强烈对比,更使人震惊。

不少伊朗的保守人士认为,这类影片只是在迎合西方对伊朗的想象,所以故意拍敏感题材。但越是被认为“敏感”,恰恰证明了“黑暗”的存在。

尽管电影中总的方向仍是“个人敌不过体制”,但也告诉我们,世间总会有一个“无邪”的角落。面对强权的压迫,有人选择做一根冷漠的韭菜,也总有人会用自己微弱的能量去拷问良知、追寻正义。

抛除片中执行死刑这个极端设定,导演其实还想说“个人责任”的问题。遇到自己质疑的事情,或许很多人总是习惯性地想“都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我也是没办法”,但在可以说“不”的时候不去质疑,往后是否能心安理得?

善良从来都不容易,所以才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创造、去守护。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