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评  »  离开极限挑战,黄渤做对了_老人

离开极限挑战,黄渤做对了_老人加载中

2020-05-10 19:11

极限挑战第五季

开播了。

和隔壁的《奔跑吧》一样,这次的鸡条开播前最具讨论度的话题,也是成员大换血。

第一期首发阵容,黄磊、罗志祥、张艺兴、王迅依然在列,又添了迪丽热巴、岳云鹏和雷佳音。

少了黄渤,少了孙红雷。

孙红雷是拍戏去了。那么问题来了——

黄渤去哪儿了?

一个多月以后,答案终于公布。

“忘不了餐厅”

这档综艺开播时无声无息,足足五天后,豆瓣才出分。

9.3,国产综艺少有这么高分。

两集下来,分数居然不跌反涨,如今已经9.5了。

它凭什么逆流而上?

又凭什么留住了黄渤?

点开一集,你就知道了。

这家餐厅,人员众多,观众认识的却没几个。咖位最大的黄渤,虽然职位是店长,但论镜头,只能算是配角。

日常工作主要分为三步:

逗老人开心。

替老人解难。

肯定老人的工作成果。

其他时间,就是默默关注老人的一举一动。

他对自己的工作定位也十分明晰。

“我们的主角是这五位老人。

我们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旁边默默地观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

作为主角的五位老人是谁?

李君沪谭少珠胡公英孙丽君李东桥

他们从1500多位老人中被挑选出来,代表一个庞大又沉默的群体——认知障碍患者

换一个说法或许你会更能理解,「阿尔茨海默症」,更通俗一点叫,老年痴呆。

节目里,他们看上去与健康人无异,甚至比实际年龄更显年轻。

爱吃红烧肉。

爱穿花裙子。

爱笑,爱跳,爱劳动。

比年轻人都更热爱生活。

刚碰上面,就热络地开始聊天,手牵手步入餐厅,看见黄渤,能高兴得蹦起来。

各自都给自己取了外号,方便记住。

老敏,珠珠阿姨,蒲公英,大桥叔叔,公主姐姐。

可不让叫爷爷奶奶,叫老了。

还随口给店里其他人也取了外号:“逗包”黄渤“元宝”张元坤“水晶娃娃”宋祖儿

既有孩子的童心,又透着长辈们热情的亲切劲儿。

一听黄渤说要排练,老敏立马就起身,自告奋勇争当第一。

但真干起活来,就错误百出。

先是进门没给客人倒水。

后是坐下了忘给客人菜单。

本店特色菜品一个都说不上来。

最关键的是,最后还忘了结账

黄渤再三暗示,还是笑呵呵地将客人送出了门。

直到店内其他人提醒,才赶紧跑出去大喊:“还没有付款!”

这种小迷糊,还能算是尚在适应期,没熟悉业务。

开业后的种种,才真实让人领会到阿尔茨海默症的威力。

他们会经常头脑一片空白,怎么也想不起自己要说的话,要做的事。

明明知道自己遗忘了什么,但就是想不起来。

连伴随自己多年的病症,话到嘴边,都怎么也说不出名称。

“我们患有那个……叫……

叫什么来着?”

或者是,用心记住的菜品,仔细写下的菜单,依然会莫名其妙出现错误

等到别人提醒了,还是不敢相信,这怎么会是自己犯下的低级过失。

“这是点过的菜吗?他怎么给端上去了?”

“我怎么把06写成09了呢?我不明白怎么回事。”

最严重的,是昨天还与小姑娘相处甚欢,一起跳舞。

临走时说好了下次还要来找她玩,她还要教小姑娘跳大秧歌。

第二天,小姑娘如约来了,老人却早已忘记昨天的一切,没有留下丝毫印记。

只能茫然又歉疚地看着来人,尴尬地扯动嘴角,说不出话。

甚至,等到第三条,节目组采访她时,她连小女孩前一天来看她都不记得了。

忘却是件很可怕的事。

因为它无孔不入,又猝不及防。

所以他们喊着口号:“忘不忘,我说了算”。

这间忘不了餐厅,不是忘不了,而是不想忘。

“没用”的老人

对于患病,病人自身其实是最清楚的。

因为清楚,所以恐慌。

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除了健忘、失忆,还有情绪反复、性情大变,病发时,患者会做出一些自己也难以理解的行为。

这意味着,得了这种病以后,他们的人生不可控了。

无法决定自己是喜是悲,无法确定明天还会记得谁。

就像《都挺好》里的苏大强,作天作地,胡闹到身边人都难以忍受,儿子直呼:“爸!你太狂野了!”

他们的情绪是反常的,失控的,难以理解的。

到了最后,病情渐重的苏大强,在大年夜逃离女儿家,独自回到了过去的老家,用一生的积蓄,给记忆中的明玉买了她想要的习题册。

他活在了错误的时空里,与现实世界脱了轨。

节目里,公主姐姐就直观展现了这种状况。

店长评选了优秀员工,得主是热心帮助大家的小敏爷爷。

辛苦教导顾客跳了一天秧歌舞的公主姐姐不高兴了。

“明明最卖力的是我,怎么是他评优了呢?”

她很委屈。

第二天还在因为这件小事一直郁郁寡欢,甚至忍不住哭了起来。

直到店员宋祖儿发现,再三劝慰,才好不容易破涕为笑。

像个小孩。

等到她理智回笼了,又开始因为自己的任性而愧疚起来。

“就是那个时间,我也不知道咋回事。

过后想想,不应该的。”

其实她也不想“玻璃心”,是病情让她变得陌生。

病魔仿佛潜藏的杀手,悄无声息地将你“夺舍”,打乱你正常的工作生活,还毁掉你所有的人际交往。

谁能不怕?

因为患病,他们不得不离开坚守一生的工作岗位,赋闲在家,还时不时地作天作地,成了别人眼中“没用的老人”。

谁能甘心?

我们年轻人总是标榜自己寻求进步,渴求认同,老年人也是同样。

所以,他们卯足了劲,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

练字、弹琴、画画、教书……

花费比年轻人更多的努力,去巩固以往的兴趣,学习新的技能。

他们急需重新建立一个有参与社会的身份,给予他们活着的成就感

这是药物之外,另一种层面的自我治愈。

“被消失”的病患

中国有5000万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患者。

这意味着,每10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有认知障碍。

中国有多少老人?

这个庞大的群体,我们关注过多少?

上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相关角色,是苏大强。

再上一个,好像就已经是那个公益广告里,偷偷把饺子藏进口袋,想带回家给儿子吃的老父亲。

而那已经是2013年的事了。

太少了。

和患病人数相比,这样的讨论度,实在微不足道。

前阵子,有位硬核奶奶,也掀起过一波热度。

她被关在了家里,出不了门,就铤而走险从15层的家里窗户爬出楼外,沿着外壁的空调外机,徒手攀越了五层楼!

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之一。

我们常言总把这种病症当成,“老糊涂了”。

却很少有人真正去探究和关怀,糊涂了的老人是怎么了?他们需要的是什么?

往往是在一次次的争吵与出走里,家人被消磨了耐心,老人被偷走了记忆,病情在忽视中日益加重。

这档综艺提出了另一种解决办法:

让老人回归社会,参与社交,在劳动中提升大脑活跃度。

越是这样,越能从病魔手中抢时间,把记忆留的久一点,再久一点。

“你越是在家呆着,越是伤心。”

我们要鼓励老人,正视疾病,对抗疾病,走出阴影,拥抱新的生活。

相信总有一天,阿尔茨海默症不会再是困扰万千家庭的难题。

在那之前,尽量多陪他们一点,多跟他们留下美好的记忆,就是最好的帮助。

毕竟,他们最不想忘记的,就是家人。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