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评  »  「长安十二时辰」最大的好,怎么还没人说_崔器

「长安十二时辰」最大的好,怎么还没人说_崔器加载中

2020-05-13 22:27

什么样的热剧才叫好?

热剧+好剧的标准之一:

不只主角身上有故事,配角也个个有血有肉有魅力。

单拎出任何一个小角色,都能引发观众热议。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就是最好的证明——

讨论热词十分丰富,两位吸粉无数的主角,张小敬和李必自不必说,难得的是,配角也同样亮眼。

龙波、徐宾、程参、姚汝能……每一个都为全剧增色不少。

举个例子:

历史上有名的诗人岑参,在剧里成了搞笑担当程参。

为了他的挚友绿眉,与张小敬硬杠都不怕。

遇上这么个迂腐文人,张小敬气到模糊。

等绿眉的仇报完了,程参的胆气又没了,张小敬叫他滚,他还回一句“那我就滚于此处”。

能屈能伸,仙州程参。

冲冠一怒为绿眉,程参和马锁了!

这么有趣的小配角,哪怕戏份极少,也让观众惦记到现在,还怕他在牢里饿着了。

比程参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刚刚下线,引得一大波观众泪水决堤的崔器。

“领盒饭”当天,直接冲到热搜第四。

一个角色的突出,要看演员实力发挥;全体角色的出彩,就靠编剧用心和功力了。

对比《长安十二时辰》已播剧情和原著,一看就是在剧本改编上下了大功夫。

比如崔器

原著崔器,从西市误放曹破延开始,就被这一日连串的重大失误逼成了惊弓之鸟,因为害怕自己落罪,接连做下更多错事。

“他要在意的,已经不是如何建功立业,也不是为哥哥报仇,而是如何保住自己一条性命。”

但在剧中,崔器的心愿只有一个:建功立业,升官迁职。

他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本质依旧善良,有情有义,对张小敬不满最大原因是张小敬出卖了自己的暗桩兄弟,让他不耻。

最鲜明的是崔器人设的改变——

从“惜命者”变成了“追梦者”。

背叛靖安司,捉拿张小敬时,原著里崔器全程铁了心要抱右骁卫大腿。

剧中特意增加了一段右骁卫参军强迫他观看张小敬被打情节。

崔器还为张小敬不忍:

“把他带来是问讯案情的,他方才救了长安。”

更加体现出,崔器背叛张小敬,内心也十分痛苦,只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不得不受良心谴责。

只因为,他的前程,是哥哥的遗愿。

那个为了他的官职,体藏珍珠,喉咙受损,一生只能吃流食的哥哥,在上元节前一天,因他失误死于狼卫之手。

从此,崔器背负了哥哥的期待独自苟活,他的人生再也不能肆意挥霍,只能尽力向上爬。

原著中一个为保命而选择薄情的自私者,变成了剧中背负哥哥遗愿竭力而活的可怜人。

人设的转变让崔器一角显得更加复杂多面,也让观众一边嫌弃他总是坏张小敬事,一边又忍不住因他的悲情身世心生怜惜。

其次,是崔器背景的细化——

思维蠢笨是因为小时候饿坏了脑子,怀里始终揣着给哥哥留的半块大饼。

和张小敬掏心掏肺的一段走心对话,也说明崔器不是只在乎职位的人,他在乎的是如何更好地保护长安城里的普通人。

原本崔器说的是“他们”,又改口成“我们”。

是的,他早已把自己也当成长安的一份子。

就是这些和崔器一样认真生活的普通人,把长安城建设成了人人向往的盛世古都。

遭遇伏火雷袭击后,大怒质问张小敬,还没问两句,就被张小敬一连串更大声的命令堵回来了,瞬间乖乖听令。

捉拿张小敬送到右骁卫时,参军对他几次嘲讽,他都听不懂。

问他“催,催什么催!”他以为人家是问他名号,坦坦荡荡答:“崔器!”

嘲他想升职,喊他崔将军,他一本正经否认:“还不是将军。”

人家随口一句“快了”,立马小心翼翼凑过去,偷偷询问:“是不是收到什么消息了?”

遇上这样真·脑子不好使的猪队友,前面再怎么闯祸,也怪不起来他了。

种种有趣的细节,让崔器这个角色在可气之余,还有点可爱,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当然,这些还不够。

崔器这个角色改编最成功之处,在于结局——

同样是在靖安司牺牲,原著里崔器其实一点也不想为靖安司殉葬。只是被蚍蜉大军堵在了门内,陇山大将的英勇豪气,迫使他冲在最前,与蚍蜉同归于尽。

他的死,是为他一人。

直到最后,他依然把自己当成“陇山崔器”,认为长安把他变成了一个自己都鄙夷的懦夫。

他死得不甘心。

但在剧里,崔器的死是目前最大催泪弹。

龙波带领蚍蜉屠杀靖安司,旅贲军只有崔器一人驻守。

一句“旅贲在”是崔器一夫当关的孤勇绝叫,告诉龙波“是兵就得听令”是身为长安将士的尽忠尽义。

靖安司内三擂鼓,长安崔器天下闻。

他的死,不再是为他一人。

旅贲在,长安在,崔器在。

崔器守住了靖安司,也守住了心中的长安,他没有被长安城这座怪物吞噬,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我们都在尽心做自己的事”。

从“陇山崔器”到“长安崔器”,崔器不再是无法融入长安的懦夫,而是代表了所有为建设长安城而努力的普通人。

这是崔器改编中最动人的理想升华,甚至将整部剧的核心意义都拔高了一个层次。

同样,小乙之死也被改得更戳泪点。

原著小乙并非甘愿赴死,他逃跑过,只是被张小敬先一步斩杀了。

“杀一人,救百人,你到底杀不杀?”

如此一来,小乙只是被选择牺牲的一枚棋子,这情节更多是展现张小敬的果决和大义。

但在剧里,为长安牺牲,小乙心甘情愿。

他是暗桩,是不良人,是张小敬的手下,是葛老的儿子,是长安千千万万守护人之一,他是他自己。

崔器和小乙的成功,从观众满屏的泪流成河就可以感受到——

一个角色的优秀改编,不仅让观众对角色本身改观,也更能理解剧中所说的“盛世长安”究竟是什么样的世界。

这就是剧本对每一个小人物都认真刻画的动人成果。

除了崔器,还有几个角色的改编也称得上精彩——

比如闻染,原著里不过是个与张小敬交情匪浅的弱女子,手无缚鸡之力。

她就像是超级玛丽里碧琪公主一样的存在,只是不断地被绑架,然后不断地被救。

先是被熊火帮绑架,再是狼卫,最后是靖安司,全程对主线剧情几乎没有推动作用。

身为张小敬战友之女,她心中满是对父亲枉死的愤恨,对命运做出的唯一反抗,也不过是在被靖安司关押时,从背后用小刀偷袭了一个蚍蜉。

太浪费了。

而在剧中,闻染成了狼卫进攻长安最大助力。

她对父亲去世的恨,对命运不公的反叛精神,具化成了毁灭长安的动机,同时也串连起了张小敬与龙波一正一邪两大首领。

闻染不再是张小敬拯救长安主线任务的附属奖励,她是活出了自己人生的独立个体。

无论她的行为是对是错,至少,这个角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意义。

与闻染同样改编出色的女性角色,还有鱼肠——

手起刀落,杀伐果断,额头一点鲜血配上邪气野性的表情,撩爆无数人。

如果不是看过原著,观众们恐怕不会想到,剧里超A的鱼肠在原著中只是一个偶尔出现,听命行事的老头。

“满头斑白,皮肤如枣色一般皲裂”,善伪装,会水遁,能力强,第一次出现是在张小敬查找委托守捉郎刺杀的幕后主使。

比起人,他更像是一个杀人工具。

剧里呢?

随着剧情发展,就会发现她并不是毫无感情的杀人机器。

她会色诱、会抗命、会吃醋,既可以冷酷无情杀出一条血路,也会因为龙波一句关心变成恋爱脑小女生。

性别的转换为鱼肠、为龙波都增添了不少人性化的色彩。

鱼肠与龙波爱情线的增加,让蚍蜉也有机会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有血有肉的“活人”,而不是脸谱化的反派。

和崔器、闻染、鱼肠的加戏不同,剧中砍掉了不少元载的戏份。

虽然角色设定还是类似——极度渴求功名利禄的投机者,可剧中元载要可爱得多。

一个心思狠毒暗中谋划大局的逐利者,变成了一心攀上王毓秀的PUA情话十级高阶玩家。

尤其是与家中小胖丫头的互动,大大降低了这个角色的邪恶度。

如果说这些角色改编都是基于原著基础上的细节升华,对主线剧情的改动不大。

那有一个人的改动一定让原著粉都大吃一惊——

何孚

原著里叫贺东,何监的痴呆养子。

看过原著的都知道,他就是策划毁灭长安的最大幕后boss。

结果呢?剧里何孚出场没多久,刚刚显露出一丝大boss气质,就被龙波反水,挖去了双眼。

原著粉:???

实时搜索何孚,收获原著粉在线懵逼。

大boss都换人了?那剧版结局改成了什么样?

没有人知道。

从小乙的死,到崔器的牺牲,再到何孚的半路被砍,《长安十二时辰》改编后的剧本更加「反套路」

追这部剧的观众,看没看过原著都不影响对剧情的好奇心和期待值,这才是对所有观众最公平的改编。

无论你是原著党,还是追剧粉,都会在同一时间产生共鸣,为剧情的重大转折或惊叹,或落泪。

是每一个鲜活的小角色,共同组成了惊心动魄的十二时辰。

剧中,对长安的定义是所有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一起构建了这熙攘繁盛的大唐盛世。

正如崔器所说:“让我真觉得活得有意思的,就是在长安城里,再普通不过的这些人。”

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就是这部剧本身——《长安十二时辰》真正打动观众的,也是每个小角色、每处细小的改编,那些卑微如蚍蜉,却又耀眼如星辰的小人物。

这种扎根原著精髓、又超脱原著文本的改编剧,再来多少部,我都愿意一直追下去。

所谓影视化,本就不该只是对着原著照本翻拍,在不丢失原著核心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呈现出更加丰满生动的角色形象,才是真正“信达雅”的影视化翻拍。

套用剧粉们夸角色的一句话“长安有你了不起”,改编剧里有这样的《长安》也是了不起。

如果每部国产剧都能对剧本改编如此用心,或许每年被气到头秃的“原著党”就能少一大波了。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