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评  »  8分没给高!这国剧让人焦虑到窒息_童文洁

8分没给高!这国剧让人焦虑到窒息_童文洁加载中

2020-05-14 11:56

暑期档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拍火了一个全新的哪吒。

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至今还在脑中回响。

没想到三刷之后,比起哪吒,更让我有共鸣的是敖丙

确切地说,是心疼。

虽是龙族三太子,实则在海底炼狱长大,自小背负重任。

没有哪吒那份恣意妄为的孤勇,多了一身少年老成。

全龙族拔下身上最坚硬的鳞片铸成的万龙甲,不仅是保护他的盔甲,更是禁锢他的锁链。

在敖丙披上万龙甲向龙王下跪领命的一刻,我都替他窒息。

仿佛听到了一句话:

“你是我们全村培养出的唯一大学生,可一定要考清华啊!”

看吧,中国人讲究望子成龙,可真成了龙,一样要考清华。

就说你怕不怕?

这几天连着追小欢喜,有好多情节又让我重温了熟悉的窒息感。

看完直播再刷到片段,依然虎躯一震。

陶虹老师的演技我真的respect。

评论里同样一片万箭穿心:

别紧张,剧如其名,基调是轻松温馨的,还有那么点小欢喜小俏皮。

可它“劲儿”大,全凭三个字:太真实。

有多真?

每句台词我都想截图发朋友圈——

在学校犯了事,回家路上你一旦开口辩解,迎来的不仅是劈头盖脸一顿呲,还有最经典的那句:

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

高考时期,娱乐爱好统统靠边,只允许你好学三连:

学习,分数,清华北大。

高考考不好就读不了好大学,读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你就完了…

完了…

了…

确认过台词,大家都慌了:

亲妈,绝对的亲妈!

这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整个家族的希望寄予你一身的压力,太有代入感了。

我光看文字,耳边都能出现我妈的声音。

当然,真实的不只台词。

一集不落追下来,《小欢喜》的“真”在于它通过高考这面放大镜,让你看到生活的细枝末节,也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与矛盾具象化,且无形中放大。

三组家庭,四个备战高考的准高三生,以及在这一年把生活过得像打仗似的家长……

不同的教育模式,同一种爱和控制

就拿和很多普通家庭类似的童文洁一家来说——

高一高二时,儿子方一凡的成绩虽不优秀但也勉强说得过去。

身为家长,童文洁一直都是佛系状态。

可眼看着升入高三,儿子成绩急速下滑,甚至到了班主任提出“留级”的建议。

这下,她慌了。

打击之下,她一边对儿子“恨铁不成钢”,一边又对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及高三的重要性了解没那么深。

毕竟在童文洁看来,自己也算尽职尽责,孩子成绩不好那还能是自己的错?

闺蜜宋倩向你的危险发言发出严重警告:

你这个同志说话很搞笑啊!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感受一下这凭借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正确认识”:

看得让人又想笑又无奈。

看,高三这场仗,亲爸亲妈得冲在孩子前头,不然大家一起沦陷!

尤其是同样上高三的学霸外甥住来自己家后,那打击是致命的。

看看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十来分钟就把一套题做完了。

看看自己的学渣儿子,心不在焉:

这对比谁扛得住啊?

于是,童文洁把各种“填鸭”全都提上日程——

课外辅导,安排上!

学区房,租起来!

卫生间,也要先紧着孩子用!

至于老公的生活作息,调整起来听指挥,一切措施保高考。

显然,在获得宋倩的指点后,童文洁对高考有了“正确认识”:

孩子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孩子的高三就是我们的高三。

而面对不争气的儿子,隔三差五的口头感化更是少不了。

凡凡听了低下头,院长听了想流泪……

乍一听,童文洁的话好像不无道理。

但转念一想,这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苦口婆心何尝又不是一种亲情绑架

毕竟,她已经在心里默默规划好了儿子的一生:

“争取考一好大学,

找一好工作,进一好公司

或者是自己出来创业,

然后,娶个好老婆,

再给我生个一儿半女,

我这辈子,齐活了!”

“我们都是为你好”、“我们就指望你改变一生了”、“我老了儿子不会不管我”……

多少人和方一凡一样被这样的亲情牌直接打懵。

然而回过头想想:

父母把孩子的一生规划得明明白白,甚至连生孩子这事都是“给我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询问过孩子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养儿防老,又和投资有什么区别?

如果说童文洁的教育属于突如其来的精分式教育,那么,季胜利的空降式教育就更像一团乱麻。

因为工作原因,季胜利缺席了儿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忽视了儿子的感受。

当回过头来再试图靠近,季杨杨却已关紧心门。

对他来说,如何靠近孩子,比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更为紧迫重要。

其实像季胜利这样的爸挺多见,不像方圆话多能唠,在家处处打圆场;也不像乔卫东生了个女儿,有件贴心小棉袄。

而是传统、老派,更重要的是嘴拙。

明明很想靠近,可现实往往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毕竟从来没有给过孩子太多的关爱,如今说空降就空降,还要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换谁能不抵触?

有一幕,一家三口在小区的院子里写心愿气球。

杨杨写下自己想要成为韩寒:

在季胜利的认知里,韩寒是作家兼导演,所以他高兴得认为儿子将来的梦想是成为导演之类。

不错不错,不愧是我老季的儿子。(记住这个笑容)

可接着听下去才发现,儿子喜欢的是赛车,而且对于上大学没什么强烈欲望。

他下意识就轻视了儿子的梦想,脸上笑容一秒消失……

某天,得知儿子放学后去舅舅的赛车场练车晚归,刚进家门就对他一通责骂:

在季胜利看来,高中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考大学。

什么赛车、韩寒,都是狗屁!

我是你爸,我就有权利强迫你扭转所有的想法!

当父子俩的关系有所缓和,你又会听到这样的关心——

穿秋裤。

有一种冷是“你爸妈觉得你冷”,即使你不冷,到了时候也得穿。

你若不穿,老了之后要受的罪他可以给你列出八百条。

最真实的是,出门前还得给你来一招检查,看你有没有耍花花肠。

管你接不接受,这份来自家长的爱和控制,永远都打着一个旗号:

我这都是为你好。

那么问题来了——

论控制欲,童文洁和季胜利哪家强?

宋倩:对不起,我才是真正的狼人。

不是院长夸张,每次宋倩出场,我都替她的女儿乔英子揪心。

这也是本剧唤起最多共鸣引发最多窒息的家庭。

宋倩,春风中学的前金牌物理教师,在教育上十分用心。

加上与前夫离婚,宋倩更是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女儿身上。

但以爱为名、无处不在的控制欲型保护,造成了女儿英子的巨大压力——

女儿本来就是学霸,可宋倩觉得不够。

她把英子的房间做成隔音室,从此日常只有:走进房间,关上门,学习。

墙上还重新打了一个窗户,这样就可以随时观察女儿在房间里做什么。

严格制定学习计划表,精确到每科每天每小时……

英子心里苦,英子笑不出来。

每天早起给女儿熬药膳,甚至为了不让英子生病掉链子,宋倩每天安排她空腹生吃一个海参。

英子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给我争气,不能生病。

这一幕简直勾起我那些年被高三支配的恐惧,哪个从高三熬过来的孩子没被家长逼着吃下各种奇奇怪怪的营养保健品?

逛一圈评论区,全是网友的一片哀嚎。

喜欢玩的乐高要没收,因为会影响学习。

从第一名掉到第二名,就得好好反省。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理想,她每一步都试图用自己的标准去掌控女儿的人生。

誓师大会上,英子在心愿气球上写下自己的航天梦,宋倩却逼着她把心愿改掉。

怎么能写这玩意儿呢?

得写考上清华北大啊,得写分数要考700分啊!

自己的女儿就一定要上清华北大吗?

面对前夫的质疑,她的回答果断又坚决。

在外人看来,宋倩和英子的母女关系融洽,妈妈温柔,女儿优秀。

可用英子的话说,她们就是塑料姐妹花。

宋倩擅长用爱包裹自己的控制欲:

“你是我的女儿,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们俩的人生理想应该是一样的呀。”

她的关怀是爱,也是囚笼。

她口口声声是为女儿好,却同时在扼杀女儿的梦想;她喜欢夸女儿“真乖”,却不知这乖背后藏着多少委屈和泪水。

要知道,这种为了迎合父母而勉强出来的“乖”只是一时。

父母逼得越用力,孩子就越想逃。

实在要喘口气,英子能想到的唯一方式,就是说谎

比如,想和同学去看电影,她谎称自己是留校做听力。

趁着生病旷课,溜去老爸的避难所玩乐高放松。

重回学校的路上,不小心被老妈遇到,只能再用一个谎言接着圆谎……

然而,谎言有被戳穿的一天,乖也有装不下去的一刻,当矛盾被不断按捺,最后可能爆发得更为激烈。

在前天播出的一集里,爆点来了——

英子逃课的事情败露,母女俩大吵一架。

宋倩气女儿欺骗自己。

更气自己找上门时,眼前看到的却是女儿和前夫、前夫新女友三人幸福得像一家人的模样。

自己起大早煮的燕窝,竟然被女儿亲手送到了前夫的女朋友手上?!

而面对妈妈的追问,回忆沉闷压抑的生活,英子也歇斯底里地喊出那一句:

我讨厌你!

四个字,一巴掌,如刀割。

从最初的克制到逐渐失控,最后,两人都逼着对方说出了直捅人心窝子的伤人话。

其实,英子和妈妈之间扭曲到极致的关系,就如陶虹自己形容的那样,是一种“恋爱式母女”

她把女儿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寄托,同时婚姻的失败也让她把女儿视为自己人生唯一的依靠。

看到女儿和任何人亲近,她都会不安,她希望自己和女儿才是彼此的一切。

但这种典型的捆绑式教育,不仅束缚了孩子,实际上也让父母画地成牢。

宋倩没意识到的是,英子一直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妈妈。

说谎纵然不对,但就像童文洁说的:

孩子是因为在乎我们,才会撒谎。

父母与儿女,谁都做不到百分百地理解对方。

各自都在以爱为名去维护这段关系,却也因为达不到对方的理想而产生伤害。

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强调自己的付出,一时看不到对方的好。

这几乎是大部分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

而那些耳熟能详的金句,更如从你爸妈口中复制来的一样——

我们都是为你好。

我还会害你吗?

……

家长总是以“为你好”作为出发点,为了孩子委屈自己、不断付出,无疑是爱。

但爱的反面,却是让孩子窒息的控制欲。

剧中,最让我感到窒息可怕的,其实是一个镜头不多的小细节——

第一集里,杨杨的妈妈来看宋倩手里房源,其中有一套,用宋倩的话说,风水相当好。

整面墙上,贴着都是练习试卷,书卷气浓厚。

可仔细再看……

密密麻麻横七竖八写着两个字,“我恨”

这孩子经历了什么?心理状态如何?即便考上了名牌大学,可他真的健康吗?

细思极恐。

教育从来都不是父母单方面的指挥或控制,而是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值得庆幸的是,《小欢喜》里不仅有令人窒息的真实,也有打动人心的改变。

随着剧情发展,能明显感受到三对父母的成长——

童文洁和方圆,作为经典的“虎妈猫爸”组合,彼此消解压力。

一边自我消化着成年人的不易,一边照料着两个准高三生,学会给孩子最多的爱和尊重。

季胜利来到赛车场,亲自走进儿子的兴趣领域,一点点化解父子间的隔阂。

他开始发现赛车是个需要天赋和技术的项目,不是什么不上道的爱好,由衷为儿子骄傲。

甚至有点可爱地跑去游戏厅,抱着一堆游戏币,想着在非实物上先练练手。

尽管他的靠近略显笨拙,却极为戳心。

还有,本不希望女儿去天文馆当双语讲解员的宋倩,发现英子在乔卫东的掩护下偷偷跑去了天文馆,她一路追进馆内,想把女儿拉回来。

可在她走进馆中,眼前是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英子。

大胆,自信,丰富的知识量,流利的口语……

那一刻,宋倩忍不住流泪了。

或许这是她第一次真正走近女儿的爱好,第一次意识到抛却分数以外,女儿同样优秀。

于是,她也在努力做出让步。

比如,把家里布置成演讲厅,让英子在家做演讲。

虽然弄巧成拙,但能看出她的捆绑式教育理念已经有所动摇,开始关注女儿的梦想。

三组家庭,一场高考。

小欢喜》的好在于直击当下社会亲子关系的痛点:

每个中国孩子身上都有一件“万龙甲”,寄托着家长的浓浓爱意和殷切期盼。

但父母不知道的是,他们“拔光鳞片”做成的保护罩,有时也束缚了孩子的梦想与前途,让他们有苦难言。

父母累,孩子更累。

同时,剧情也没有刻意激化矛盾。

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和家庭之间的对照来提醒观众,分数不是判定孩子优秀与否的的唯一标准,亲情绑架不是对孩子好的方式。

能给出时间陪伴,愿意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

《哪吒》中,敖丙为保护哪吒致使万龙甲破碎的一刹,恰恰是他最遵从自我、获得自由的时刻。

打破万龙甲,换来的是敖丙的新生。

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孩子们身上又何尝不罩着一件万龙甲?

那是爱,也是桎梏。

什么时候父母们能够接受,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寄生物或投资品,更不是爸爸的寄托或妈妈的一切……

什么时候,那件万龙甲才脱得下来。

留言聊聊,你身上也穿着一件万龙甲吗?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