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评  »  等了13年,看到结尾还是泪奔_上海

等了13年,看到结尾还是泪奔_上海加载中

2020-05-14 11:57

时光倒流至2006年——

那一年,作家江南的小说《上海堡垒》在《九州幻想》上连载。

电子阅读尚不发达。

多少人伴着纸质书的油墨香,在末日之战的想象中热血沸腾,又在故事的结尾热泪盈眶。

后来,《上海堡垒》出版又再版。

书序中,江南引用了叶芝的诗,《当你老了》。

而故事里,江洋喜欢的那个女孩最终没有老去。

她跟着上海一起沉没,惊天动地又悄无声息。

临走前,她发了一条短信,留下一张登机牌。

“好好睡,晚安。”

12年9个月又6天。

文字如同永不消逝的电波,穿行在空无一人的城市里。

直到战争结束,春天来了,已是“将军”的江洋打开他封存的手机。

一瞬间,天崩地陷,沧海桑田。

必须承认,作为原著粉,院长在看电影《上海堡垒》时,感性大过理性。

第一次看到片尾,在《世界末日》的歌声里,我泪流满面。

后来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哭得那么真情实感,像个300斤的孩子?

大概,江洋、林澜、灰鹰小队、上海堡垒……之于我,不只是一个浸染热血与遗憾的故事,还是刻在青春里的意难忘。

所以当看到大丽花绽放天际,看到上海大炮浮出水面,看到陆家嘴、静安寺、武康大楼逐渐塌陷,看到江洋站在林澜身边如咫尺天涯……我实在无法不被触动。

说到电影本身,当然,它并不完美。尤其作为一部科幻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它戳人的地方,与原著的气质十分吻合——

新鲜、细腻、本土化。

这让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可能性,一种中国科幻的新的可能。

1/末世

有《流浪地球》珠玉在前,《上海堡垒》难免会被拿来比较。

但事实上,除了同属科幻题材,二者的世界观、主题和剧情发展都大不相同。

流浪地球》的设定里,由于太阳急速老化、膨胀,逐渐吞没太阳系所有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人类为了自救,要带着地球一起飞向无垠宇宙,寻找新的家园。

而《上海堡垒》则是留守地球——更确切地说,是在地球遭到高阶外星文明袭击、其他堡垒城市相继沦陷的情况下,人类只剩下最后的战场上海堡垒

于是,剧情围绕着一群驻守上海堡垒的年轻人与外星人的对抗展开。

在科幻层面,电影几乎完全遵循小说的世界观与设定,有一点除外:

负责帮助人类的阿尔法文明“消失”,只剩下黑暗势力德尔塔文明。

影片一开场,简洁明了地交代德尔塔文明入侵的背景,紧接着第一场战斗打响。

这样改动后,节奏更快,故事线也更清晰。

四场大战,三类不同的“捕食者”,还有其背后的次级母舰和庞大无比的母舰伺机而动。

场面逐步扩大,战斗愈加激烈,观众的情绪也渐渐走高。

上天、下地、入水,各有精彩。

能看得出来,剧组在视觉特效上耗费不少心力。

全片近1600个特效镜头,制造目不暇接的视觉效果。

人类手持武器与化身六肢生物的捕食者肉搏时,那种紧张刺激令人印象深刻。

我很喜欢最后一场空战。

捕食者密密麻麻在高楼大厦间穿梭,无人机群灵活应对。

在战略性配合之下,高空交火逐渐连成一片,随着一声巨响在空中炸出巨大的彩色蘑菇云。

美到叹为观止。

除了战争场面,小说中处于1500米高空、像一口“倒扣的锅”的泡防御界面,安置在黄浦江底、战斗时会升至江面攻打空中的上海大炮,还有防御体系中最震撼也最悲情的“陆沉计划”……各个经典设定,在电影中都有所呈现。

用江南的话说,电影就像“一个巨大的光影魔术”

作为观众,你会不会心甘情愿被这个魔术所蛊惑,很大程度上要仰仗第二点——

2/战场

上海堡垒》两个最重要也最特别的设定,其实都在片名中体现出来了。

一是堡垒,二是上海。

这次,人类拯救地球的最终战场,不是纽约、不是东京、不是伦敦,而是中国上海。我们自己,则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在大银幕上第一次看到熟悉的城市成为对抗外星人的主战场,那感觉有点复杂。

陆家嘴,静安寺,武康大楼,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熟悉的地标在炮火轰鸣中摇摇欲坠,不仅视觉感官有冲击力,心理层面更有代入感

既爽,又从心底生出一种悲壮。

最为壮观的两场戏——

上海大炮从水中升起,平静的黄浦江立时成为搅动战争的漩涡。

还有影片高潮:

捕食者入侵基地,为了保卫人类最后的文明,林澜作下陆沉的决定。

当近半座城市随着炮声轰鸣崩塌陷落,那磅礴又悲壮的画面太过撼动人心,竟看得我一时咋舌。

这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做“沉没城市”的设计。

它证实了一个规则:

在科幻世界,本土化做得越日常越具体,越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再举个例子——

提到《流浪地球》,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画面:

地震之后,深埋在冰层下的上海拔地而出,形成一座冰封城市立于众人眼前。

那冰冻的东方明珠,看得人唏嘘不已。

而在《上海堡垒》中,东方明珠作为地标也多次出镜。

无论是捕食者倏然飞过,还是在陆沉时崩塌,都让人心口不由一惊。

熟悉的地标,无疑打破现实世界与光影世界的界限,让观众产生更深的临场感与代入感。

这也是《上海堡垒》的野心之一。

3/情感

当初看《上海堡垒》小说时,我曾诧异过,江南为什么要构建出一个如此宏大的世界,最终落点却是一段爱情,一段未完成的爱情。

会不会太“大材小用”?

直到故事结尾的短信出现,我被打脸了。

那一刻,什么外星人、捕食者、无人机、上海大炮……统统如雾如烟消散于空气。

原来,人类无论在岁月静好还是世界末日,最渴望、最沉迷、最恐惧也最义无反顾的,终究是爱啊。

正因为那个神来一笔的结尾,我对电影,最期待的就是江洋与林澜的感情会如何呈现。

不是没有过担心——

毕竟商业化改编,最容易将原本朴实干净的爱情添油加醋,最终变成不伦不类的洒狗血。

甚至更“狠”点,像网友瞎揣测的一样,强行加戏:

但幸好,我又被打脸了。

相比小说,电影节奏更为紧凑,感情戏淡化不少。

别说肢体接触了,江洋与林澜连单独相处、正经交流的机会都没几次。

他们之间的感情,始终保持在暗恋阶段。

欲语还休,引而不发。

暧昧与克制此消彼长。

最近的距离,不过是夜晚一同看空中的大丽花。

至于那一支郁金香,那一次电梯相遇,那一条正在发送中的短信……都在末世背景下静默无声,如水滴融入大海,只有他们自己听到怦然心动的声音。

太喜欢电影对这段感情的改编。

变化不太大,却更精巧也更戳心。

书中,那条在无垠时空中飘荡了十几年的短信,是这场兵荒马乱的见证,是爱情奋不顾身的象征,是无数人心中的意难平。

而到了电影里,江洋与林澜的感情看似清浅,却与责任、牺牲更紧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更宽厚磅礴的爱。

回味起来,越是克制内敛,就越是深不可测。

那句经典的“好好睡,晚安”,被两个字取代。

巧妙至极。

我不剧透。

只能提醒你:

千万不要错过片尾的彩蛋。

也许你的眼泪能撑过正片,却可能撑不过彩蛋。

而替江洋的“开不了口”着急的前100分钟,也都将在彩蛋里释然……

上个月,演员鲁特格尔·哈尔去世。

他曾在电影《银翼杀手》中饰演复制人Roy,并留下经典台词:

“我曾见过人类无法置信的事物

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熊熊燃烧

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的黑暗中闪耀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湮没于时间的洪流。

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这几句独白,成就影史高光时刻。如今读来,依然直击内心。

是啊,宇宙宏大无垠,人类何其渺小,不过星河中一粒沙。

可每当我看到最本真的情感渗入到保卫地球这样宏大悲壮的主题中时,依然会被震撼。

人类越是渺小脆弱,在绝境中爆发的能量就越显得巨大。

不会将地球拱手让人,不会让胆怯战胜信仰,不会沉沦于绝望而放弃爱与希望。

不只是爱情——

还有灰鹰小队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乃至全人类拼死一搏的家国情怀。

这些都是高智商的外星人无所预估也难以理解的。

如江南所言,这些情感,才是《上海堡垒》的

“2020年4月”——小说《上海堡垒》里描述的一个时间点,“战争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

江洋走在半边坍塌的南京西路上,看着这座刚刚从地下升起的城市,感慨万千。

在战争中,每一分一秒都像被无限拉长。

谁又能想到,现实世界的时间跑得如此之快。

距离2020年只有100多天。

外星人并未来过这世界。

就连我们的科幻片,也依然屈指可数。

出了一部《流浪地球》,2019就被冠上“科幻元年”的名头。

可事实上,元不元年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爱与希望依然宝贵,人们依然在摸索前行。

今年6月,《上海堡垒》获得“微博最受期待科幻电影”大奖。

颁奖人是《流浪地球》剧组的代表,吴京。随后,《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也在微博上为《上海堡垒》加油鼓劲。

滕华涛的回应除了感谢,还有一句:

“科幻电影这条路上有你们一起,不孤独。”

其实,中国科幻要薪火相传,光靠两部电影的交汇还不够,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多人发声、出力,创造更多可能性。

在那个我们自己打造的宇宙里,江洋和林澜一定也不再孤独。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