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评  »  她的作品,我都跪着看完_表演

她的作品,我都跪着看完_表演加载中

2020-05-15 16:01

常在国内旅游的朋友,虽然未必造访所有名胜古迹,但肯定欣赏过实景表演节目

也许是《印象刘三姐》里,婉转动人的广西山歌;也许是《又见平遥》中,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

当我们一次次沉醉在美轮美奂的音乐歌舞里,又有多少人可曾知道,这些剧目背后的创作者,竟都是同一人——王潮歌

一头随意披下的长发,一身干练利落的服装。

王潮歌给多数人留下的印象,是我行我素、情感充沛的艺术家

而在业界,不少人称赞王潮歌是“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导演”,因为她从未在别人的作品当中寻找灵感,更不屑于“抄袭”自己以往的作品。

她把话说得很重:“不管复制别人,还是复制自己,都是耍流氓”。

今天特意聊起她,是因为九月份,王导全新力作“只有”系列第一部《只有峨眉山》,已陆续开放预售。

而有幸参加全球公演的院长,也欣赏到一部真正意义上“绝无仅有”的大型实景表演。

中国大地幅员辽阔,千山万壑,为什么只有峨眉山,才配成为王导心头的独特?

院长将这份疑惑表达出来,她回答说:

「峨眉山上有金顶,金顶上有云海、佛光,有普贤菩萨塑像和舍身崖,这几个东西,会在哪个地方非常浓烈结合在一起。」

我国这么多山,只有峨眉山有金顶,只有金顶有佛光,只有佛光能让人们不自觉被触动,只有这份触动,可以久久震荡着内心。

王潮歌眼里的峨眉山,是祝福与庇佑的象征;

然而古今千百年,无数踏上峨眉山的人,却只看见舍身崖的峭壁,看见逐渐被生活磨灭意志的自己,失去一切希望,继而从山崖上纵身跳下,玉殒香消……

这令王潮歌分外沮丧:

「究竟是什么事情难到你,难到你都活不下去?」

于是,当代人种种爱与怕,成了《只有峨眉山》剧作的创作初衷。

也在无形当中,给作品填上一抹浓烈的哲学思辨色彩。

乘坐大巴抵达目的地,院长眼前出现一片奇特的光景:

地面是纯白石子,袅袅升腾白雾,间或错落的屋顶,低矮至行人脚下。

石滩上零落站着的人,有宋朝的官宦,乡村的农妇,穿校服的小姑娘……

历朝历代,汇聚一处,似真非真,似幻非幻。

王导说,这便谓之“云之中”

“云之中”的表演,模拟峨眉山仙境般的云海,暗示观众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

云上穿梭的人儿,你可以当他们是云海的拟人,可以当他们是天上的神仙,也可以当作是人间某一处故事的投影,怎么解释都行。

当院长走近演员时,他们竟主动向我打招呼,问:“你认识我吗?”

回答不认识的话,他们会接着说:

“但我认识你。在你来这里之前,我已经注视你许多年。”

这番体验格外奇妙,竟让人不自觉间浸没其间,宛如游历云中,跟随导演的节奏与指引,缓缓前行……

「其实看了佛光的时候,你高兴什么呢?那只是一个物理现象啊!其实,是因为觉得自己被保佑了,被祝福了。

人这一辈子,总有示弱的时候,也总有求助无门、特别希望被关怀、被保佑的时候,这是人之常情。」

从云中「神仙」面前穿梭,直等走进一处剧场,便是大型歌舞展演“云之上”的剧场。

剧场外部采用50多万片小型青瓦,和9万片大型彩色玻璃瓦进行构饰,剧场内部则由“卍字厅坐席空间”“卍字符舞台空间”“天井空间”“背夫空间”“废墟空间”“影像空间”等6大表演空间构成,剧场每场可容纳1400余人同时观演。

港真,王导的作品,院长不是没看过。

当年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的360度环绕看台还历历在目,我很好奇这次的云之上表演,还能带来哪些眼前一亮的元素。

刚一坐下,就被眼前“千里江山图”组成的幕墙所深深震撼。

王潮歌确实做到“从不复制自己”,她的歌舞不依赖具体故事,而是从一段“我”与“云海”的对话展开。

世事流转,沧海桑田,峨眉山的云海,其上有佛光,其下是人间,已经注视人间几千年。

它见证了人们的悲喜离合,百年间的兴衰更迭,与无数看似跨不过、却到底还是跨过去的门槛……

观看这段表演时,院长心中总止不住被一阵暖意充满。

问王导是何缘故,她回答:

「其实我不认为用了什么导演技巧,我只是轻轻的触动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与观众是用真的感情在沟通。」

而整场演出所传递出的情感,是一个祝福,是一片胸怀。

跟随工作人员的指引,观众陆续离开座位,走进戏台,共同参与在云之上的故事当中。

这其中最令院长动容的故事,是关于峨眉山的背夫:

背夫,是峨眉山上一支特殊的运输队。

已经记不清多少年来,他们靠着双脚和双肩,背负成百上千吨的物资、粮食、药品、甚至钢筋水泥、铁皮……一步步翻越机器缆车跨不过的雪山峡谷,踽踽前行。

他们是一群卖力气过活的苦力者,常遭自己的后辈看不起,觉得这份工作不够风光,更不够体面。

可在台上,老背夫却不以为然,反倒骄傲说着:

别瞧不起背夫,其实你们也都是背夫。

我背的是山石,是台阶,是墙砖,你背的是房贷,是绩效,是孩子的前途,是长辈的希望……

与我相比,你背上的东西,未必轻省多少。

老背夫四川话很滑稽,逗笑了台下观众。

可上边那一席话出来,大家都安静。

因为这次真的“扎心了”。

短短十几分钟短剧,没有起承转合,却轻易撞进观众的心底,荡起的涟漪久久不散……

王潮歌是个带着「使命感」排戏的导演。

她的使命,是用一个严肃、敬畏的态度,带观众探索一个更具深层意味的世界。

「我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我的作品是严肃的,我在探索的问题都是严肃的,所以我很不喜欢他们带着非常幼小的孩子,叫着喊着说这里有个相声,不喜欢。」

其实,峨眉山上“有趣”又值得一说的传说,何止太多——

可以说李白,可以说白娘子,可以说普贤菩萨……

这些,王潮歌都一笔带过,举重若轻挑了个「背夫」的传说。

故事诚然不够“有趣”,可是:

我认为世界上并不只有娱乐、并不是只是有游乐园这样的东西,我们中国有非常多文化遗产,而你用什么姿态进入这个遗产?是开心、娱乐吗?

你来之前读过它的书吗,做过功课吗?

走的时候,你一点情感、一点知识不带,就买了点廉价的旅游纪念品吗?」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不能够让别人到这里来只是开心一下,这叫大不敬!

这种创作的执拗,成为王导的使命,贯穿王导所有作品。

本以为舞台上华丽的灯光舞美,即她一切情怀的体现。

我还是太小看她了。

随着夜幕降临,观众被引入“云之下”的旧村。

眼前这旧村不是纯人工搭建的景致,而是由真实存在的“高河村”搬迁遗址改造而来。

村里27个院落、48栋房屋、395间房间,猪圈、牛棚、灶台、墙上的挂画、海报、宣传语……

一切的一切,每一寸土地,都忠实还原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村样态。

在这片村庄中,一共排演17场院落戏,与75场散点戏,观众行动路径充满变数,以至你不会知道下一刻将看到的,会是哪一幕戏。

当时改革开放正愈演愈烈,高河村中每家每户虽然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可所有故事却留有同一个核心:

村民们离开衰败的农村,走向“香的”大城市。

生活在北京院落的王潮歌导演,并未经历那片浪潮。

生活在今天的90、00、10后们,亦很难感同身受。

即便如此,她依然执意还原那个时代:

「我依然觉得改革开放的大潮,对我们民族和现在的时代,是一次巨大的波澜,这种波澜不可能不撞击到我。」

应该有一个重笔,去描绘这个时代,虽然他很难写,但依然应该碰触他。

仅仅是描绘那个时代本身,不加入过多个人预设。

毕竟,大城市怎么可能会是“香的”?

谁又能保证自己踏进都市,就等于踏进幸福、光辉的未来?

这种事,即便导演不说透,当把我们这群来自城市的“社畜”观众,置身在高河村的废墟之中时,也是照样五味陈杂,感同身受。

这或许便是王导所谓“用感情在沟通”的力量吧。

短短两天时间,实在意犹未尽。

临走前,院长收到一个老奶奶演员递过来的信封,说:

「陌生人,你会去重庆吗?如果见到我的女儿,记得问问她,什么时候再回来看看?」

院长当然知道的,信只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可是当我回到城市,在地铁上看见衣着简朴,抱着娃娃的女工时,还是难免心里一动。

因为知道她有父亲母亲,她的家人希望他在城里一切都好……

如果以后有机会,记得一定要去峨眉山,看一场《只有峨眉山》表演。

它不是一场简简单单看起来“高大上”节目,看过后发一条朋友圈,转身即忘。

在王导精心设计的音乐与故事当中,她那澎湃的情感一定会在你心头回响,让你明白:生活其实可大可小,何必裹住不前,成天吼着“我太难了”?

来一次四川,看一场《只有峨眉山》,相信这段如梦似幻的旅程,会让你不虚此行……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