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评  »  豆瓣9.2,比小欢喜还扎心!_日本

豆瓣9.2,比小欢喜还扎心!_日本加载中

2020-05-16 14:33

最近收官的《小欢喜》,只详细刻画了三组中产阶层家庭面貌,却在细节处击中了绝大多数人的童年——

那个拥有简单快乐、却得不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方一凡;

那个身在离异家庭、人格意志不断遭父母撕扯的英子;

那个小时由舅舅抚养、父母因工作缺席成长最重要阶段的季杨杨……

由七零后抚养的九零后,长大再抚养起一零后。

他们面临的焦虑、压力、困境,是那般相似,却又那般不同。

当今整个社会,是处在巨大落差当中的社会。

每个人一股脑向着「成功」奔跑,却仿佛并不知自己为何前行。

更像一种习惯,又像一种逃避思考的本能。

为什么教育本该“传道受业解惑”,却令我们愈发困惑?

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想不清楚,不妨跳出原本框架,去看看世上其他国家孩子。

他们接受怎样一种教育,又是度过怎样一种——

他乡的童年

当提到日本,院长脑海第一个会浮现日剧《我,到点下班》的片头:

身着同样的服装,动作整齐划一,千篇一律。

「集体性」,是日本最鲜明的形象符号。

中国其实也讲究集体荣誉感,但仍不及日本,把集体主义融进教育的方方面面。

大阪的「莲花幼儿园」,是日本成千上万幼儿园中,相对平凡的一所。

幼儿园中的一天,是从喧哗吵闹的晨练开始。

幼儿园园长说,早晨的时间尤为重要。

过去六十年,他甚至让孩子们清晨赤裸上身进行晨练,直至今年,才迫于舆论压力放弃这项传统。

说是晨练,其实不过是让孩子在沙土地上肆意玩耍,奔跑打闹而已。

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家幼儿园的做法,是让孩子把一天中最棒的时段,都拿来跟其他小朋友相处、比赛、游戏。

早早体会到集体带来的归属感,便早早乐意成为集体的一份子。

晨练后,是体态训练。

孩子们需要长时间学习正坐,即使膝盖被擦破了,也保持挺拔、端正的姿势。

或许有人认为这种训练残酷,园长却说:

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体态。

因为体态好,才能发出洪亮的声音,明确表达自我的意识。

此外,日本人讲求纪律严明,遵循各种秩序、规则运营。

从孩童开始,他们便领受这一标准,并自发学习着、遵守着。

在日本社会,你随处可见最多的,便是「规则」。

中国嫁过去的女生,也会理所当然默许丈夫外出上班、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因为这是规则;

外面买的东西虽好,比不过妈妈亲手制作,因为这也是“规则”;

像这样子,生活各地各处充斥着约束,岂不活着很累吗?

不一定。

在规则之外,日本人同样重视「个性」和「自我」教育,希望孩子找到他们自己的未来。

东京一家名叫“藤”的幼儿园,以独特的圆形设计而闻名。

在这所幼儿园里,孩子们可以学习爬树:

可以领会剥开洋葱那一瞬间,最简单的惊喜:

可以见到部分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的茄子苗,然后亲手栽种、将它们养大:

老师会有意训练孩子,保护属于自己的食物,不要轻易“分享”给别人:

因为你自己的东西,只能自己好好守护。

但另一方面, 幼儿园会特意把门窗,设计成无法一次关严的状态:

冬天,如果负责关门的孩子如果没把门关严,就会冻到坐在门附近的其他孩子。

所以他们必须把事做得滴水不漏,才不至于“给别人添麻烦”

有属于自己的领域意识,又顾及别人的感受。

这是无数日本教育者推崇的方针。

你说它好,自然是好。

可是一碗水很难端平,过度重视他人感受太久,终归会压抑自我的喜恶。

故此,日本甚至开设各种“培养感性品质”的培训班:

授课内容也叫人无比迷惑——

居然是想方设法把学员弄哭……

这些对于从小善于表达喜怒哀乐、感情充沛的人来说,应该很难以想象吧?

可日本的整体气氛,贯来如此:

既谨慎小心,又坚韧周到;既心潮澎湃,又静若止水。

哪怕在挚亲葬礼上,也“不容许”流泪哀伤。

那些可能给周围人添麻烦的事,能不做最好不做。

他们的人生像行走于一根紧绷的弦上,直到最后断弦一刻,会狠狠弹在别人身上。

为什么以前许多日本人自杀,会选择跳下电车轨道?

为什么今年的京阿尼纵火案,纵火者要拉上整个公司作陪葬?

因为身后了无痕,他们单纯是想在临死之前,给社会狠狠“添一次麻烦”

如果说日本教育的结果,是「秩序」和「压抑」,那么芬兰教育相比之下,可谓「人间天堂」。

这里没有明确的语文、数学、物理等分科,老师可以凭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打通哪些科目来教。

孩子们现实中学到的知识,全部都能应用在现实当中。

学校几乎没有考试,没有成绩排名,因为想要避免竞争

芬兰日前主要倡导的理念,叫积极教育。

学校会帮助所有孩子,无论智商高低、能力强弱,都发现自己身上真正的价值,认同自身的存在意义。

如果学校在繁华街区,就常带孩子走进城市;

如果学校靠近森林,就带孩子们去大自然。

重要的并不是教学地点,更不是照搬某种教学模式,而是把学习与生活的环境进行联系,让孩子们真正明白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去爱。

芬兰社会实现相对公平,人与人之间财富差距渐小。

即便攀比,比的也是情操、教养,而非谁的名牌包更好看,谁的跑车更高档……

不标签孩子,不贬低孩子,就算有谁某一科确实学得很差劲,老师也习惯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学存在问题,而不会一味指责孩子“不聪明”。

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都找到身上的闪光点,都能为了「生活」而学习。

这样的教育环境,怎会叫人不向往呢?

然而一个残酷现实却是——

芬兰人口500万,中国人口14.5亿。

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足以平等分配到每个孩子头上。

所以竞争、比较、优胜劣汰,至少在目前来说,恐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经常听别人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应试教育」的问题。

学生学习仅仅为了分数,而无法实际应用于生活当中。

可如今看过《他乡的童年》,院长却产生一些新的看法:

我们的问题,不出在「应试」,而出在了「不一致」

日本从小教孩子集体观念、遵守规则,自然会教出谨慎严格的大人;

芬兰从小教孩子自我价值、学会爱发现爱,所以能培养精神世界丰富的成年人。

无论教育方式孰优孰劣,最起码,这两个国家教育都保持一致,也更容易培养人格稳定、目标明确的人才。

可中国式的教育呢?

一方面,父母尽全力给孩子创造优渥的条件;令一方面,他们又喜欢打击孩子自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处处不如人。

有时,家长告诉孩子“人这辈子活得开心、健康最重要”;可没过几天,又对孩子说“除了考出好成绩,你没有任何路可选”。

孩子还小那会儿,钢琴、跆拳道、芭蕾舞等兴趣班齐上阵;升上了初中,连体育课外出打闹的机会都失去了。

长此以往,孩子难免会陷入人格矛盾的境地:

他们既觉得自己很宝贵,又觉得自己(的想法)无关紧要。

既充满自信,又不知道自信的理由是什么。

总是充满个性,坚持个人的风格,但你再问他们的风格是什么?多半又都答不上来。

他们急于成长,又哀叹失去的童年;愿意以健康换金钱,又不惜一切用金钱恢复健康;对未来焦虑不已,又漠视眼前的幸福……

这样一来——

中国的孩子,到底算活在当下,还是算活在未来呢?

他们到底在为自己的前途奋斗,还是在为别人的期待奋斗呢?

种种割裂的、自相矛盾的观念,在我们心头来回拉扯、互相侵蚀。

所以大家才总是陷入迷茫、自我怀疑、看不见远方的境地。

我们的教育,总喜欢寻求「意义」,所学所做都是为了“有用”。

可什么才算有意义的人生呢?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答案。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