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评  »  中国人最羞于启齿的话题,第一次被拍出来了_杨步凡

中国人最羞于启齿的话题,第一次被拍出来了_杨步凡加载中

2020-05-16 14:40

你做过噩梦吗?

有人跟我说,他每晚都在重复同一个噩梦:

上一秒安睡在床上,下一秒就跌入深海,海水倒灌进他的鼻腔,涌入胸肺,无法呼吸。

之后噩梦渐渐扩大,夜晚过去,睁开眼,白日也会出现“溺水”症状。

每当他试图告诉别人,他不开心,他活得很累,得到的回复却是“你就是矫情”、“多大点事儿啊”时,那种“溺水感”就来了——

站在人群里,阳光就照在头顶,没有人知道周围的声音正在离他远去,深海的幽暗从四面八方把他包围。

就像踩入了一滩沼泽,越想呼救,陷得越快;又像在冬日一失足掉进了冰窟窿,寒意入体冰冷刺骨,他在海面下无力挣扎,冰面上还是一片平静。

后来他才知道,这种感觉,是「抑郁症」。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国产剧——尤其是青春题材国产剧里,如此正式又如此深刻地谈及抑郁症。

开始是惊讶,而后是好奇,最后是从心底生出的密密匝匝的痛。

如果说前段时间《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剖开社会沉疴,赤裸裸地晒出“恶”、探讨“恶”的话;那么,刚播出的这部《极限17 滑魂》则是扒开心理伪装,血淋淋地摊开“暗”、照亮“暗”。

我庆幸,它来了。

知乎上,抑郁症话题的关注人数已经突破70万,相关问题五万多个。

其中有些提问,浏览量超过千万。

显然,在当代社会,抑郁症已经不是什么“稀有”病。

有数据显示,国内有4.2%的人患有抑郁症,复发率高达80%。

但有没有发现,抑郁症患者在你周围近乎“隐形”?

是的,比数字更惊人的是,患有别的病症的病人第一选择是去医院治疗,而抑郁症患者更多的是在网上搜索如何自愈

知道自己“抑郁”了,最先奔涌而来的是“病耻感”。紧接着,是外界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于是,抑郁症患者不敢对亲朋好友说,不敢去医院,只能在网络上,向一个永远不可能回复他们的人倾诉。

这种现象已经多到有了专门的名称,叫“微笑抑郁症”。

很多人在说出口的时候,已经到了受不了的边界了。

知道了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存在后,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们聊聊抑郁症。

直到最近,才终于等到《极限17 滑魂》。

很多熟悉泰剧或者常刷青春剧的人,看名字就知道是翻拍自泰剧《极限S:滑板篇》。

这次国产翻拍了整个泰剧《极限S》系列,取名《极限17》系列——前者曾一度从泰国本土火到中国网络,在豆瓣部部评分9分+。

因此在得知国内要翻拍时,院长的第一反应是:梁静茹借的勇气?

不过前段时间播出的系列第一部《羽你同行》,质感其实还不错,毕竟有泰版的剧本底子在,涉及的又是少见的自闭症患者,关注到这一部分人群的国产剧并不多,《羽你同行》本可以引导出对这个群体更高的讨论度。

然而,大家的讨论重点全在#杨超越演技#上。

噱头是有了,但这部剧的本质焦点也被模糊掉了。

来张动图,超越妹妹演技,大家鉴定一下?

相比之下,作为系列第二部的《滑魂》其实更考验演技——

男主郭子凡刚在《小欢喜》里考上慕尼黑工业大学,又以22岁“高龄”重新挑战高三应届生角色杨步凡

而且,与季杨杨的张扬叛逆不同,这次的杨步凡(昵称阿布)个性内敛压抑,沉默寡言。

他是一名年轻的抑郁症患者。

即使还未入社会丛林,依旧被“溺水”感包围。

摆在教室里硕大的高考倒计时牌,像是悬在每个学生头上的断头铡,日夜拽着那根最紧绷的神经。

模拟考试成绩一出,想用考得好的那门高分讨句夸赞,喜滋滋地献上试卷,眼神里带点小骄傲,两眼偷偷觑着父亲的表情,生怕错过什么反应。

小孩子想要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哪知道连这么简单的快乐也难以获得。

在内心演练期待了一天的小小雀跃,只需要一句话就被全盘摧毁:

“你们班有满分的吗?”

“这么简单的词你都拼错了,你要是再仔细一点,不也是满分了吗?”

还有许多熟悉的句式:

“叫你家长来”“你怎么回事”“照这样下去你连个二本都考不上”……每一句恶语,都在抽干他的氧气。

有个细节院长印象深刻:

阿布从学校逃走,那一刻他久违地感到了开心自由。

但很快,喘口气的功夫“溺水”感又来了。

公交车上他的脸色一点一点变僵,自由的兴奋感稍纵即逝,父亲的怒火眼看着又要爆发,想象中的恐怖画面还未真正发生,已经快要让他窒息。

这种情绪变化真实得令人心疼。

阿布站在家门口踌躇许久,打开家门一步一蹭,见到爸爸就坐在沙发上,头都不敢抬,怯生生地抬眼看。

被叫过去的时候,脚步都不敢踩实,直到听到爸爸说手机死机了,还不知道今天学校里的事,才悄悄舒了一口气。

当看到老师的信息不断涌入,他的世界瞬间一片黑暗,只有手上那片屏幕发出死寂的光,删掉,快删掉,只要我删得够快,爸爸就不会知道。

生死时速,心如擂鼓,有时也会发生在普通人的生活里。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阿布的情绪不对劲,他整夜失眠、神情恍惚、食欲不振、语言不畅,但是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不对劲。

只要没有人说,房间里的大象就可以不存在。

正是这些无视、轻视、敌视,让人越来越羞于启齿自己的抑郁——

高考的压力山大,阿布想对父亲说说自己的感受,父亲的回应直接堵住了他的嘴:

“小小年纪哪有什么抑郁?就是找借口偷懒!只要你成绩够好,就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儿。”

玩手机万病之源,成绩好包治百病,这似乎是所有家长通用的教育“处方单”。

学校里搞“特殊情绪化”只会让人难堪,老师不信任不耐烦的质问。大家都是一样的学习环境,怎么就你受不了?

同学异样的眼光,嘲讽“文艺青年”,不就是想立人设?

即使到了社会上,大部分人也不会把抑郁症当成一种病,还有可能收获“矫情”、“事儿比”、“跟风”、“装”等标签。

不敢说,不敢承认,不敢示弱,只为了不让别人有机会讥讽地说出那句:真是矫情。

这种「羞于启齿」的困境早已束缚住所有人,无一幸免。

在职妈妈边工作边养娃,连声累都不敢喊。因为知道喊了别人也只会回答:别的妈妈不都是这样过来的?怎么就你嫌累?

社畜连续被加班半个月,也不敢反抗领导,说自己熬不下去。因为知道说完领导就会搬出“996是福报”言论,教育年轻人现在不拼还等着什么时候拼?

中年被离职老员工,情愿每天按时出门去咖啡店呆坐一整天,也不敢对家人坦诚自己已经失业。因为知道说出来了不仅不会获得家人同情,反而会收获一箩筐数落和愤懑。

……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玛蒂尔达问:“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是的,总是如此。

生活的海水淹没了所有人,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地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海域里“溺水”,浪潮过后,人人狼狈,只是不敢示弱。

真正让人崩溃的不是“溺水”感,而是明明已经在海里下沉,却还要假装自己同周围人一样会呼吸。

如果这部剧只是扒开这层“会呼吸”的伪装,浅尝辄止也未尝不可,但它不是,在戳破生活的谎言后,它又给出了答案。

这也是《滑魂》让我觉得了不起的地方——

原版泰剧《极限S》给出了S.O.S.的双关语意:Skate Our Soul,滑出我灵魂,拯救我生命

中版《滑魂》的slogan更简洁明了地点明了这层深意:S.O.S. 救自己

即使生活如“溺水”,我们还是可以循着光前行,自己救自己。

“努力把头伸出水面吧……”也许,阿布就是这样对自己说的。

在发现自己情绪不对后,他积极尝试了很多方法自我治疗:

坐过山车、吃东西、去运动……只要能刺激大脑的事,他都愿意尝试。

即使没有其他人帮忙,也要自己救自己。

阿布找到了自救的方法,他在“溺水”时抓住了一道光——

滑板

滑板的出现,改变了阿布的整个世界。

之前他的世界是灰色的,只要太阳一下山,就是了无生趣的死寂,仿佛所有快乐都被吸入黑洞,只剩没有缘由的悲伤。

第一次看见滑板,是在日常发呆的天台上,他站在楼顶,看见下面一抹耀眼的红在自由穿梭。

Abby(邓恩熙 饰)也许不知道,一次偶然的相遇,就能为一个人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这段初遇拍得实在美好,清瘦干净的少年和明媚飒爽的少女隔空相望。

一高一低,一动一静,不同的性格,相同的心动。

初次邂逅的心动还算朦胧,第二次见面才是真正爱上。

在学校看见Simon(陈泽希 饰)和伙伴们拍摄滑板短片,像上次一样,滑板一出现,阿布的世界就有了色彩。

每次滑板跃起、落地,都令他目不转睛。

自由滑行的快感让他罕见露出了笑容,亲自尝试过后,他更加确定:

这就是能救他的那道光。

他第一次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迈出脚步,拿出所有零花钱,只为买下一块旧滑板。

和陌生人打赌,在黑夜里狂奔,为保护自己的板不惜反抗校园暴力,努力学习滑板招式一次次尝试危险动作……

即使后来被父亲发现,禁止他玩滑板,他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唯命是从,他想要治好自己,想要继续玩滑板。

因为滑板,他敢主动交朋友了,相碰的手,也代表逐渐靠近的心。

因为滑板,医生也有了机会敲开他的心门。

因为滑板,他第一次靠自己的成绩获得了所有人的欢呼,那种成就感是他从未感受过的快乐。

为了滑板,阿布做了许多曾经不敢做的事,也找回了活着的生命力,他的眼睛不再像之前那样无神,逐渐有了希望的光。

和抑郁症患者相处并不容易,我们看来的小事,在他们眼中也许就是天塌般的大事,稍不留神就会伤害到他们。

那些陪着他一起滑板的朋友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带领阿布走出抑郁阴霾。

Abby会在阿布难过的时候来到他身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阿布,一味地取悦别人只会违背自己的内心,没有人能被所有人喜欢。

“让别人失望就是糟糕?你有没有想过,怎么才能不让自己失望?”

“我相信总有一天阿布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的。我都很喜欢阿布,为什么阿布会不喜欢自己呢?”

还有,去Simon家路过的绝美风景,

和所有人一起度过的第一个生日,

滑板、朋友、家人、医生,所有的一切结成了一张网拽住了阿布,在他彻底被拉入海底前,把他带出了水面。

从羞于启齿到主动自救,从恶语相向到伸出援手,这些救赎帮助阿布一步步打破抑郁的禁锢,这个过程里,不仅是阿布,每个人都在改变自己。

阿布抓住了属于他的光,同时也照亮了别人的人生。

如果问,整部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光”是什么?

毫无疑问,院长会回答:师徒情

陪伴阿布的过程中,Simon的转变最显著,也最戳心。

从一开始“坑蒙拐骗”,500块都不值的旧板子要卖阿布2000。

到后来踊跃教导阿布滑板动作,还附带免费赠送一双板鞋。

“旧的,不要钱。说了不要钱,走走走走。”

背过去的身体,掩盖不住善意的真心。

如果不是亲耳听见,谁能想到酷盖Simon居然会说出这种鼓励的话:

“你每天玩滑板是为了治病吧?这很好啊,至少证明你的心态挺积极的嘛,你就每天一起来跟我们玩滑板,我们一起陪你到痊愈的时候啊!”

还附带一个摸头杀。

为什么我闻到了一丝宠溺的味道?

阿布失去信心了,Simon还会忍住脾气,深吸一口气,耐心劝慰,抱一下,就没什么大不了。

甚至愿意收阿布做唯一的徒弟,和他一起征战滑板场。

只因为,他想让阿布和他一样,以练好滑板为目标,不再想着抑郁的事。

你改变我,我拯救你,一起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这是什么神仙师徒情?!

院长忍不住满眼都是粉红泡泡。

如果阿布的世界是一片黑暗,那么他愿意成为照亮阿布的一束光。

只要心中有光,哪里都是希望。

中岛美嘉演唱的歌曲《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曾在国内网络流行一时。

身为“天生歌姬”的她,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遭遇了无法逃脱的噩运——“咽鼓管开放症”。

那是一种会使患者听力严重衰退的病。对于歌手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为此,中岛美嘉不得不中止音乐活动进行疗养。

在一次演唱会上,她向观众道歉,表示自己会“离开”一段时间,为了早日在大家面前唱歌而努力。

之后的5分钟里,她什么也没说,只是痛哭不止。

那是怎样撕心裂肺又无法言说的痛?

没经历过的人大概无法想象。

歌曲下方,超过10万条评论,书写了那些人世间曾想“一了百了”、又被一道光拉回来的瞬间。

“波斯菊已经开花了”

“不能让对我仍抱有希望的人失望”

“我流泪告诉父亲他用陪伴帮我走出了困境”

……

其中让我泪流满面的是这句:

“走过黑暗的那段没有人拉我一把,是我自己把自己拉出深渊。没有那个人的话,我就做自己美好的那个人吧。”

等不到拉我们的人,那就成为救自己的人。

用自己的双脚走出黑暗,迎来的是更美好的阳光。

其实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影视剧敢于折射甚至深挖这些被淹没的痛点。

比如《都挺好》里,苏明玉的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导致她前半生的痛苦与不公。

《小欢喜》里中国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捆绑,让人窒息。

《天空之城》里极端化的阶级斗争,揭示了一群人的丑恶心理……

很庆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些曾经被我们刻意避讳的话题,然而,还不够。

发现这些问题只是摆脱“溺水”的大前提,做出改变才是真正能够S.O.S.(救自己)的第一步。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身患抑郁症,但肯定每个人都身处在大大小小的难处中。

这部《极限17 滑魂》的故事一定能戳到你心底一个柔软的地方,所以,去看就对了。

聚焦抑郁症话题的国产剧,这是第一部,但我不希望也是最后一部,大众羞于启齿的话题总要有人说出来。

不管是涉及自闭患者的《羽你同行》,还是关注抑郁群体的《滑魂》,都是难得为“沉默的大多数”们打破沉默的声音。

但愿这声音大一点,再大一点,让所有羞于启齿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勇气,勇敢救自己。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