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评  »  香港票房超《功夫》!这部台湾片主创都没经验,却拍出青春片标杆_沈佳宜

香港票房超《功夫》!这部台湾片主创都没经验,却拍出青春片标杆_沈佳宜加载中

2020-06-01 14:53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做到的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他们也被称为中国的“两个半”圣人。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为“格物致知”,听了朱熹说的“一草一木,皆有至理”,便跑去官署亭旁的竹林,“格”起竹来。

他盯着着竹子,格啊格啊,格了七天七夜,愣是没格出分毫来,直到生病吐血才罢休。

有个叫九把刀的男人也这样做了,不过他“格”的是一个女孩,一个名字——沈佳宜。

不同的是,他没有王阳明那样格到生病吐血,也不是毫无所得,他是格了些 “东西”出来的。那些东西来的时候声势浩大,像溃堤洪流一般,冲刷着断壁残垣。

乐此不疲。

在他格沈佳宜的第十年,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又过了五年,格出来个小说同名的电影,也就是这里要介绍的电影: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弘一法师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很遗憾的是,这世间并不是事事天随人愿,九把刀开始动笔写《那些年》小说之前,故事中“沈佳宜”的原型沈佳仪已嫁为人妇。

但那又怎样,“四下无人,我自狂歌”。

小说一经出版便大卖30万册,九把刀卫冕了那一年台湾的畅销书作家冠军,也把“沈佳仪”这个名字传遍了全台湾。

但这仍不够,不得不得说文人的执念是无法轻易休止的,他内心仿佛在高吼:“我诶,这可是我柯景腾(九把刀本名)诶!我喜欢你,你怎么能无动于衷,这世界怎么能无动于衷?”

于是他决定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正如电影中柯景腾所说:“要这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不一样”。

在电影开拍之前,几乎没有人对它抱有有什么期望,因为这部电影主创太次了,导演、执行导演、摄影师、几乎所有演员,甚至包括监制,通通没有拍电影的经验。

但电影上映后,却收获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反响,更被奉为华语青春片的标杆。影片在台湾本地票房达到4.1亿新台币(约8600万人民币),成为台湾华语影史排行第三的影片。

在香港上映后,更是以6129.5万的战绩超越《功夫》,从而成为了香港华语电影的“票房之王”。

有趣的是,票房的大卖,其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九把刀说:

如果为了要赚钱,根本不会去拍电影,电影的风险高到不可思议,我就是抱着最浪漫的想法来做这件事情。

(九把刀与沈佳宜扮演者陈妍希)

电影在台湾上映后,沈佳仪因为陪伴在内地工作的丈夫而无法第一时间看到电影,九把刀便尝试把电影搬到内地,他说:

很希望电影可以在内地上映,希望她(沈佳宜原型)用自然的方式看到。

啧啧,瞧瞧这看似平淡却浪漫到极致的话语,刀叔其实是个浪漫得近乎执拗的人啊。

这部电影讲的也是一个浪漫的故事:

柯景腾在国中时是一个成绩暴烂而且又调皮捣蛋的学生,喜欢在上课时乱开玩笑,爱跟周遭同学抬扛,在老师眼中是一个标准的坏学生。

柯景腾有着四个一起疯玩的死党,爱耍帅却老是情场失意的曹机车(敖犬 饰),憨憨傻傻的许博淳(鄢胜宇 饰),想用搞笑致胜却总是失败的廖该边(蔡昌宪 饰),故事里总有的胖子阿和(郝绍文 饰)。

死党们各自有花样挥洒着青春,但有一件事,他们是处于同一频道的,那就是喜欢班上成绩最好的女生沈佳宜(陈妍希 饰)。

这天,柯景腾和许博淳在课上“打手枪”,老师一怒之下,把柯景腾“托付”给了沈佳宜,让柯景腾坐在沈佳宜前面。他们的青春,就这么开始了。

这里来看看这群电影界的“学渣”为什么能交出让观众满意的答卷。

1.扑面而来的鲜活气息:九把刀和他的情书

这部改编于九把刀同名小说的电影中发生的故事,甚至于出现的人名,几乎都是真实的,来自九把刀的亲身经历。

没有血腥群架、没有堕胎、没有出国。有的只是最贴近大都普通学生们的,学霸与学渣、日复一日的读书、班费被偷、学生间最质朴的倾慕……

九把刀的一纸情书把所有人带回了那段有“沈佳宜”的青葱岁月。

影片中出现的每个角色,都鲜活得像过去的影子,经历过学校生涯的观众很容易能从这些角色里找回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见证的青春。

2.真挚又炽烈:九把刀的“居尔一拳”

从某个角度来看,影片一派早年台式小清新的调调,不痛不痒但显然更为肆意与娱乐化,叙事上有碎片化的迹象,画面的切换也颇为生硬。

影片虽然在嬉笑怒骂中打动了人,但是每个角落都充斥着“意难平”的痕迹,如果影片就在此结束,大概也就“仅此而已”。

但九把刀用他的真诚给出了“居尔一拳”。(九把刀吹了很多的牛皮,也写了很多小说,小说其中有一招是读者公认充满爱的绝招,叫做“居尔一拳”。)

电影的最后十分钟就是九把刀的居尔一拳,这一拳引爆了所有的线,把观众的泪都打出来了。

这是部电影非常骄傲的点,它几乎在台湾上映的每一场,最后十分钟,电影没有结束的时候,全场会因为这个非常热血感动的画面,全场鼓掌。

而这个特别的情况,直到后来电影在香港、东京,都在不停不停地发生。最后十分钟,全场必鼓掌。

总的来说,《那些年》题材并不怎么新颖,叙事也有些老套,电影也没有小说那样的自由度。

不过九把刀似乎也没考虑这么多,他就像干劲十足地写了封信,而刚好这封信引起了一堆人的叫好。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上映后很多人给九把刀写信,有男生也有女生,说看完电影可以坦然的给当年的“沈佳宜”打电话:“对当年我就是喜欢你”。

他们像九把刀一样给了当年的自己一个“交代”。

豆瓣有位老哥说的好:

青春的遗憾嘛,我们乘兴而来,便不强求尽兴而归了。

自《那些年》引进内地之后,国内掀起了一股青春爱情片狂潮,之后几年,《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等主打着校园爱情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电影大都是改编自网络文学蓬勃发展下诞生的青春题材小说,影片上映后凭借着前期宣传、校园情怀、主打回忆收获了不少票房,但口碑却不怎么样。

相比于《那些年》,这些电影像没抄好的作业,太不真实,少了点人间烟火气。

九把刀接受采访,媒体问他以后还能有拍《那些年》这样的热情吗,他说:

就是没有办法,拍《那些年》的心情是非常纯净的,就是想说这个故事,但是这个心情反而不可复制。

大概这便是《那些年》独特和经典所在了。

因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干净透明,而又闪闪发光!

热门影评